J.B. Hunt 是北美地区运输领域的龙头企业,为美国以及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广袤的北美大陆提供标准化的多式联运服务,年产值500亿人民币,是全球运输企业竞相模仿和追赶的偶像级企业。而中集旗下有一家成立才2年的创新公司却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要成为中国的J.B. Hunt。这可能吗?
这家企业名为中集多式联运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4月成立,是在中集激活内部创新创业的机制下诞生的企业,着眼于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标准化运输。它虽然年轻,但2年来,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成绩,第1年7个多月里实现营收过亿,第2年超过5亿元,第三年的目标是10亿元。照着这个发展速度,也许成为中国的J.B. Hunt,真的不是痴人说梦。公司总经理丘春有说,“我们也没有确切的把握,未来业绩一定能每年翻番,但是这个愿景将支撑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受广铁青睐 奠定行业地位
近日,中集多式联运公司取得了成立2年以来,里程碑式的一个成果,即与掌握着优质的铁路货运资源的广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里,双方不仅约定未来要充分进行协同互补发展,中集多式联运还将在5条以上的班列线路上扩大经营规模,提升铁路集装箱班列价值。
这份合同,意味着通过2年的努力,中集多式联运公司从一家在铁路运输业零经验的公司,成长为广铁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而与广铁的合作,将使得中集多式联运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多乐观的期待,对于是否能够在第3年实现10亿的目标,也多增添了一份信心。
广铁集团的高层领导也非常重视本次合作,将其列为广铁集团经营活动的重要事项。广铁通过这种营销方式的创新,在班列开行上给予中集多式联运全方位保障,同时中集多式联运对运输的量价业绩做出实质性承诺。这种市场化的运作不仅降低了广铁自己运营线路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望通过合作伙伴提升铁路货运改革的效率,通过与擅长结合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公司合作,将整体提升物流效率,也将加快货运“公转铁”的速度。“当由一家公司统筹一批货的运输时,势必会视经济性在长距离运输时选择铁路。”丘春有表示。
我国作为大陆性的国家,多式联运的核心必然是铁路运输。虽然铁路货运有长距离、货量多、运价实惠等特征,但由于铁路货运组织的复杂程度高,能得到各地铁路局集团的信赖和支持,将是中集多式联运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将极大促进下一步发展。
2016年,中集多式联运一进入行业,便瞄准了在国家大区域之间开行铁路集装箱班列构建通道网络的目标。在一年多努力之后,中集多式联运已悄然成为广铁集团最大的集装箱班列发运人之一,其良好的信誉、规范的操作、及时响应的服务态度,获得了广铁上下的认可,这才有了最近这一次里程碑式的合作。而事实上,中集已正在积极与多个铁路局集团开展合作,开通了十几条铁路集装箱班列,覆盖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华北等地物流繁忙的区域。与广铁的战略协议使得合作进一步深化,将是铁路货运运营方式的一次全面创新,中集多式联运也看到未来与其他路局更多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顺应趋势 应运而生
传统的铁路货运为何能够如此开放地用市场化方式与中集合作?不得不说,中集多式联运踏准了发展的节拍。
首先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物流效率提升的需求。数据显示,中国物流运输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已有改善,但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仍高达16%左右,这与西方普遍的10%的成本还有不少差距,以中国8.2万亿的GDP核算,意味着对中国物流企业而言,有着近5万亿的提升空间。
而物流市场的成熟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比如,多种运输方式相联,用标准化的器具进行无缝衔接。使货物“一票到底”,即多式联运,被美国等地证明是提升物流效率的利器,美国的J.B.Hunt的高速发展正有赖于此。然而过去多年,中国的多式联运发展遇到多种障碍。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的铁路运输,由于受体制的影响稀缺的铁路货运资源还有进一步挖掘空间,标准化器具如“集装箱”的运用比率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从中集的集装箱销售情况来看,过去的集装箱销售97%以上都用于海运,极少用于内陆运输。另一方面,公路运输方面长期超限超载,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使得中国的公路上奔跑着大量的低价违规的运货车,承运的物流企业长期以来小而散,更没有使用标准化器具的动力,也没有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能力。
然而形势在这几年已经发生根本改变,2013年,全国铁路总公司成立,掀起铁路系统全面改革,也掀开了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的大幕。铁路货运开放合作,开动脑筯运用各种规范化、市场化的手段盘活货运资源,而客运高铁的高速发展也释放了大量的货运运力。另一方面,国家这两年对公路“治超治限”新规的出台及执行上的严厉打击,违规操作的小物流公司和违规车辆不断被淘汰。
市场上急需有着强大品牌号召力和实力的大企业进入物流行业,担当起整合运输资源的使命。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洞察了这一趋势,在他的亲自过问下,中集成立专业的多式联运公司,依托中集30年来在物流上下游客户资源的优势,以及对物流装备和物流服务的深刻理解,正式进军多式联运行业。
2016年4月份,中集多式联运应运而生。丘春有说,这种趋势下,中国未来在多式联运行业必然诞生大的企业,“不一定是我们,也可以是别人,但我们一定努力成为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成为中国的J.B. Hunt。”
铁路货运每年的快速增长,应证了这一行业改革后释放的巨大市场潜力。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货运总量完成29.19亿吨,同比增长10.1%,而货运收入同比增长22.74%,达到3160.28亿元。中集出售的集装箱也逐渐有10%左右的比例,售给了内陆运输。这其中,中集多式联运公司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据铁路专业人士所讲,现在拥有全国性铁路货运线路布局的非铁路企业中(除铁路系统内的公司外),中集多式联运已快速赶超进入第一梯队。
当然,除了铁路外,中集多式联运也有丰富的公路和水路运输资源,拥有自己的货车和运输船。未来三年,他们将持续在内陆区开行铁路班列,在沿海地区搭建水运平台,建立公路集疏运体系。“我们将真正推广一票到底,客户把货交给我们了,就只在终点等着收货就行了。”丘春有说。
“搅局者”改变行业规则
“一票到底”,说了多少年的货运理想状态,事实上多年来在中国实施得并不理想。
据丘春有介绍,很多情况下,物流行业,特别是大型货物运输,客户们需要分段下单,在公路、水路、铁路要找不同的货代公司和运输企业。以铁路货运为例,以前物流小企业往往只有1、2条线,很难做到全国布局。因为承运人小而散的局面,大客户们往往没法找一家既省心又放心的企业。
而中集多式联运的进入并持续做大,改变了行业既有格局。因此甫一进入,戴着“中集”的这个大帽子,就被业内称“狼来了”,中集多式联运在同行看来成为“搅局者”,遭到诸多排斥,甚至威胁。
而在丘春有看来,有问题的并不是中集,而是原来的生态。中国庞大的物流市场需要更多能整合资源的大企业进入,这些企业将不是破坏者,而恰恰是重建桌面透明规则的人,这将有利于行业的重塑和未来市场更加规范的运作。
事实上,虽然危及了小部分人利益,中集多式联运这种坚持规范运作的方式得到了铁路公司绝大部分管理层的认可。铁路的改革需求是大势,中集多式联运2年的合作实践带给他们对于全新商业模式的思考,也有利于改革在阳光规则下运行,铁路公司自然乐于推动与中集这样的有品牌口碑的企业合作。
而除了运输资源提供者的配合,中集多式联运的进入也迅速获得了大客户的支持。宝钢、首钢成了中集多式联运的战略合作伙伴,美的、格力、达能、嘉吉、东鹏维尚等等知名公司都放心地将货运交给了中集多式联运,丘春有说,他的团队伙伴都是带着那套透明的规则,去市场上公开投标,用市场化手段和良好的服务获得客户的青睐。
“只要我们持续做得好,未来不愁市场。中国内陆随着各企业生产基地的重新布局,制造中心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等趋势,运输增长的潜力将无处不在。” 中集多式联运的创业团队表示。
在推动线下多式联运运作的同时,这支创业团队还很有眼光地在建设互联网运输平台,“中国未来更多的发展潜力在传统行业+互联网,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赋能,打通物流关节,真正实现智慧物流,未来的货主只要手机下单,可手机监控,全程无忧。”丘春有说。
从“物流专家”到“物流创业者”
多式联运公司的成功,与创始团队深谙物流不无关系,特别是总经理丘春有,自从加入中集以来,一直研究的就是物流创新。早些年,中集很多业务的物流难题都找他和另一同事程宏达所带领的物流管理部来解决。当中集战略选择多式联运时,第一个想到的创业带头人就是丘春有,而一直有着创新激情的丘春有立马就担起了这副重担。
丘春有在中集的第一个岗位职责是非标准化货物的标准化运输,后成为中集的独立部门,即物流管理部,这个部门对于中集产品走向海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集的骨架车、美国53尺集装箱、登机桥、模块化建筑等不完全标准化的产品现在能远跨大洋出口国外,除了优良的产品质量外,另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物流运输的经济性。
中集集团的CEO兼总裁麦伯良曾说,“谁征服了太平洋,谁就征服了国外市场。”其确切的含义便是,谁能解决远洋运输的成本问题,谁的产品就能远销海外。集装箱和集装箱班轮是典型的基于低成本、标准化、批量运输需求的产物,从而塑造了现代化贸易形式和产业布局生态。但大型的非标准化产品以前往往装载不到集装箱船上去,不得不通过滚装船或其他运输方式,运量小,班轮不规律,成本奇高。
“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运输中集生产的骨架车、登机桥、美国非标准的53尺箱等货物,可能运输成本就占售价的30%~50%,不可能有利润可言。”丘春有说。但业务部门提交的“标准化运输”的需求一一在丘春有所在的团队得以解决,丘春有海运船员出身,对船体极为熟悉,他每次都能创造性地为海运专门研发特制的框架集装箱,并在海船上创新转换插装方式,使得这些大型物品都能批量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这就像以前只能打的,现在可以坐公交,省钱效应很明显,比如一辆骨架车就省了1500美金运费。”
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中集的集装箱业务面临长期无订单,无事可做的状态,丘春有带着团队主动研发了BusDeck的装载方式,用一个可180度折叠的特制框架箱为一汽、东风、重汽、福田、宇通、金龙等商用车第一次实现了集装箱班轮海运,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的海运模式,受到客户们的一致欢迎。
从“物流专家”转型“物流企业创业者”的丘春有,受麦伯良影响很大,他极为认同麦伯良从年轻时就具有的“世界冠军”情结,做一个产品就要做到最好,做一家企业就要做到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这是他坚持的梦想。
而丘春有也对中集这个品牌以及中集的管理层给他带来的帮助极为感激,他认为中集长期以来在客户、政府和公众中积攒的口碑和资源是中集多式联运开局便很顺利的关键,而中集内部创新机制,即科学的董事会架构下对创新企业的授权机制、风险管控机制、能力辅导机制都将为中集多式联运公司现在以及长远的健康发展护航。